福音來華二百年應全城慶祝

黃濠光牧師

 

今年九月是基督教第一位宣教士馬禮遜來華二百周年,當年他用了八個多月時間從英國出發,繞道美國來到澳門,再入廣州。慶祝序幕已於去年七月在澳門舉行的第七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特設的圖片展覽中揭開了。

 

二百周年乃社會大事

欣逢二百周年,其實值得大事鋪張,讓市民看見街道掛滿彩旗、公園嘉年華會歡聲雷動、郵局發行紀念郵票、電視播映二百周年專輯節目。因為二百周年不只是教會的事,也是全體中國人的事。香港一家航空公司去年慶祝六十周年,從電視到廣告看板大搞公關,已成功令人覺得這不是航空公司內部的事,乃是香港整體的事。二百周年尤勝六十周年,應定性為社會大事,教會應該在公關活動上動動腦筋。

 

正面發揚基督教文化

澳門是福音初到中國之地,第七屆華福會得到澳門特區政府贊助,並有特首何厚鏵先生擔任名譽贊助人,表明了政府承認華福會議是澳門社會一件大事。近幾年香港百萬小時禱告的聚會也邀請特首董建華先生和曾蔭權先生出席,因為禱告運動跟社會有關。今年二百周年,我們不要弄成是教會內部的事,只有基督徒參加;應該擴大讓廣大未信主的香港人感受到慶祝的氣氛。以圖片展覽為例,展覽的場地除了教會地方或基督教大學校園外,也應在一般市民常去的地方,如圖書館的展覽廳、博覽館,以及主要的社區會堂。不信主的人會將基督教和鴉片戰爭及不平等條約連繫起來,將基督教放在西方文化的格局中,令基督教一直披上舶來品和帝國主義的面紗。為何讓不瞭解基督教的人替我們定位和定型?圖片展覽陳列出教會在教育、醫療、戒烟、扶貧各方面的貢獻,可幫助未信主的中國人認識到基督教和中國的密切關係。

 

福音接觸與文化接觸

基督教常與未信主的人接觸,通常是透過佈道會。佈道會本來就是為非基督徒而設的,各樣佈道事工就是要將福音傳揚,這叫福音接觸。慶祝二百周年除了福音接觸外,還要加強另一個層面,就是文化接觸。

 

要進入文化主流

文化是日常生活的事,百多年來教會透過教育、醫療和各樣社會工作,積極參與了社會的日常生活事,但仍未能深層轉化中國人的文化。傳統民間信仰被視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春節時記者會到廟宇採訪,盂蘭節時球場可借出演神功戲,電視的婦女節目可以談風水和掌相,報章可刊登生肖和星座運程的專欄。而基督教卻被視為外來宗教,不是傳統文化,所以很少記者會去採訪基督徒的聚會,教會不易借到社區球場舉行聚會,電視節目經常迴避基督教的主題(英文台是例外),教會正面的信息甚少在報章曝光。大多數中國人不是基督徒,若全城慶祝二百周年,大概許多人會問:「與我何干?」

 

公共關係要多下功夫

基督教會對中國社會是有貢獻的,若有人仍覺得「與我何干?」,證明教會在文化接觸的層面上有不足之處。文化接觸也是公共關係的一部分,許多大機構在公關方面做得十分成功,令市民覺得是社會的一部分,值得驕傲。某大學五十周年校慶,已經不只是該大學內部的事,乃是全體市民的事。基督教從西方傳來,同樣漢堡飽、意大利麵、各樣時裝品牌、好來塢電影,以致所謂萬聖節,都是來自西方,許多中國人一樣受落。中國人是可以接受基督教文化的,教會要多做一點公共關係。

 

活出文化來

同性戀和墮胎,甚至是異教的歪理,一般是從文化入手,令許多人在耳濡目染下慢慢接受下來。基督教會講真理,慣常從「教導」入手,叫人棄假歸真。可是,文化不能只靠教導來轉化,而是透過生活來潛移默化。後現代社會的人不大接受教導和說理這一套,當然我們仍要傳講真理,但也可靈活一點,以受眾易於接受的方式,活現出來。

 

不妨熱熱鬧鬧

我們要抓住二百周年的機遇,在同性戀和墮胎等歪風入侵之際,好好規劃教會應如何從真理和文化兩方面來接觸華人社會。今年基督教會各樣聚會都可以與二百周年扯上關係,但面向市民的,最好協調一下。要深入市民,二百周年的圖片展覽要巡迴各區展出,在展覽館及社區會堂舉行。要與市民同樂,可廣邀海內外基督徒樂隊和合唱團舉行音樂節,或其他電影和話劇匯演。要社會認可,郵政署要發行紀念郵票,有關部門也可發行紀念硬幣,政府官員也出席二百周年紀念活動。要傳媒留意,基督徒的公眾人物,如商人和藝人,都有份出席公開活動,如為耶穌行進。

 

二百周年慶祝是個起點

文化轉化是長線的,文化接觸和真理接觸是平行和相輔相成的,讓二百周年慶祝產生催化作用,叫有同一異象的教會和機構,合組一個基督徒文化聯盟(Christian Culture Coalition, CCC),策略性地轉化社會,活出真理,遏止逆流。

 

要收復普及文化

這幾年華人教會關注城市和國家的轉化,大大小小的特會都環繞城市和職場轉化的題目,從中聽到不少本地及外國的見證,實在令人雀躍興奮。轉化是有許多層次的,包括個人生命層面、城市上空靈界層面、職場層面,以及文化層面。其中文化層面有最廣泛的戰線,遍及社會各階層。當基督徒努力轉化城市之際,仇敵也積極帶來逆性轉化,萬鬼節就是最好例子。這裡不用多說,近幾年萬鬼節在華人社會流行起來,從商店到酒吧,從電影到主題公園,從幼稚園到中學,在在影響兒童和青少年,是有目共睹的。當基督徒正努力轉化青少年時,仇敵同時也加把勁,以樂趣為餌,荼毒心靈。

 

要從普及文化入手

萬鬼節的切入口,不是哲理學說,而是日常生活的普及文化。誰在普及文化上推波助瀾呢?答案是商人。商人看準商機,凡是有利可圖的,都會大力推廣,刺激市民消費。基督徒要轉化社會,不能忽略普及文化,當我們從普及文化入手來轉化社會,就要得著商家。換句話,教會要視信了主的商家為夥伴,共同努力扭轉歪風,改變社會文化。

 

門訓國家社會

普及文化是關於飲食、娛樂、服飾、時尚,這些所謂世俗陣地,基督徒要從仇敵手中收復失地。史福索牧師提醒我們,大使命中的「使萬民作我的門徒」,不只是為主門訓個別信徒,真正的意思是門訓國家。門訓的意思是使之更像基督,信徒要更像基督,華人社會也要更像基督。當中國人被萬鬼節迷惑時,我們應產生忌邪的心,不容許魔鬼在我們當中橫行霸道。

 

要成為主流文化

收復普及文化是一條長期戰線,所以要成立「基督徒文化聯盟」,帶頭慶祝福音來華二百周年要與民同樂。與民同樂就是從普及文化入手,讓基督徒文化招搖過市,街知巷聞。「基督徒文化聯盟」不只是為二百周年這單一項目,更是勾勒轉化策略,推動及監督文化發展,譬如將耶穌帶回聖誕節和復活節,進而推廣感恩節和聖經的節期。

 

去年聖誕節在台北,台北靈糧堂與市政府合作,於十二月整個月,在市政府廣場有一連串慶祝聖誕的活動。台北可以,其他華人城市也可以,教會應與政府及商人結連,推出一系列普及文化的活動,讓普羅大眾有份參與。我們要宣告:基督徒是社會的主流,基督徒文化要成為主流文化。